所在位置:損害度與適應 

損害度與適應


氣候變化

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有了什麼變化嗎?

自工業革命後,大氣中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地持續增力,全平均地表溫度亦自1890年至今上升0.3℃-0.6℃,並導致全球氣候變化,造成地表溫度變化的原因可歸納出有三點:

目前一般預測大氣CO2濃度增加為兩倍時,全球溫度將上升1.5℃到4.5℃之間(IPCC,1995)。根據IPCC發表的報告,全球氣候受溫室效應的影響,由現在至2100年止,全球平均海水面溫度可能將增加2℃,若考慮所有可能因素,包括模式參數及溫室氣體排放狀況,至2100年止,全球增溫的低、中、高值分別為1℃、2℃、3.5℃,全球增溫現象有明顯區域性及季節性差異,必須仰賴較高解析度的氣候模式加以預測。

  1. 台灣的氣候變暖了嗎?不同季節變化的程度是否有所不同?

  2. 台灣降雨量的變化情形

  3. 地理資訊系統呈象圖:

資料來源: 台灣地區氣候變化評估、溫室效應機制及預測---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整合計畫(5): 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建議之研討(計畫編號 :GEPA-85-1003-09-13)


畜牧業

溫室效應使氣溫升高、CO2濃度提高,此種趨勢將影響牧草之生長,間接影響畜牧業之生產力,故在此探討氣溫及CO2濃度變化下,對台灣畜牧業生產力之影響,藉以評估氣候變遷對畜牧業的損害程度。此外,畜牧部門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也須加以估算,以便因應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的趨勢,採取減量措施。


農業

農業生產大部分是在露天的大自然條件下進行,因而受氣候變遷之影響最大。如土壤、大氣、水源、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客觀物質環境,及日照、宇宙射線、氣候狀況之空間條件。除了探討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農業部門亦為溫室氣體的釋放源之一,估算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可以明瞭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評估其影響程度。

資料來源:

  1. 農牧業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規劃及衝擊評估(計畫編號 :GEPA-86-FA11-09-C2、EPA-87-FA44-03-44)
  2. 溫室效應機制及預測---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整合計畫(5): 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建議之研討(計畫編號:EPA-85-1003-09-13)

森林

現在森林已成為全球性規模之環境資源,根據預測顯示,全球森林資源正逐漸減少;1956年時,森林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之1/4,而在1978年僅佔1/5,2000年將減少到1/6,及2020年則將更少到1/7,在此我們將「土地利用變遷與林業」部門的CO2釋放量與吸存量進行統計分析,藉由調查結果推估該部門的釋放量與吸存量,以了解本部門佔全國總排放量與吸存量的比例,並據以評估氣候變遷後對該部門的損害,乃至社會經濟的影響,及探討由於氣候變遷所引致的適應問題

資料來源:林業對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規劃及衝擊評估(計畫編號EPA-87-FA44-03-75)


海平面與海岸變化

台灣四面環海先天地理環境極易受溫室效應所引致氣候變遷之影響,蓋因地球暖化作用將引起海水位之上升,此水位之上升,將造成台灣沿岸海岸線、波浪及潮汐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引致沿岸漂砂運移型態之變化,使砂質脆弱海岸發生海岸侵蝕、海岸線後退、低窪地區淹沒等土地損失之問題。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已有多處發生侵蝕並有地層下陷、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育競合之問題,氣候變遷之長期作用可能會對這些問題產生更嚴重之影響。

資料來源:

  1. 氣候變遷對台灣海平面及海岸地形之影響(計畫編號:EPA-86-FA41-09-79)
  2. 海平面及海岸線歷年變化分析(編號:EPA-87-FA44-03-21)

水資源

影響水資源的水文因子包括河川流量、蒸發量、溫度等,而河川流量與降雨量有最明顏的關係。因此,欲探討氣候變遷對水資源之影響,必須先了解氣候變遷對降雨量、河川流量及水文循環的影饗。在國內有關氣候變遷對降雨量的影響,包括利用GCM模式做預測(Wang , et al,1992; 柳中民等,民國83年)及利用台灣過去近百年的雨量記錄做統計及趨勢分析(柳中明等,民國83年; 許晃雄,1994年)。在蒸發量方面,也是利用過去的記錄進行分析(許光雄,1994年),不過影響蒸發量的因素,除了溫度上升之原因外,都市化之影響也佔重要角色。在河川流量方面,除了受到降雨量改變之影饗外,集水區開發之因素也不能被忽略。在評估流量之改變,除了總量之增加或減少外,其最大量及最小量,即旱澇之頻率改變,也應特別注意。另外,颱風對台灣水資源之利用,有十分重要之角色,其路徑及登路次數之改變,更值得加以分析。

依據未來氣候變遷預設情境,可建立水文模擬與水資源影響評估之模擬程序,以評估水資源可能遭受氣候變遷之衝擊。

資料來源 :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影響之評估與適應策略研擬(計畫編號:EPA-87-FA04-03-80)


本網頁最後維護日期199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