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損害度與適應-森林/適應策略/環境變遷對森林衝擊的適應評估方法

 

-Holdridge生態區分類模式

 

「氣候—植群分類法」(climate-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是討論植群類型對氣候變遷兩者之相關性的最簡單方法。前提假設為:大範圍植群類型(如生物量)與目前氣候條件是處於均衡狀態的。主要的”植群/植物”型態分布與氣候的中要徵象有相關連。Holdridge1947年發展出一套"植群/氣候"分類系統,可應用於區域性至全球等不同空間尺度上,討論有關植群生態與現在氣候形態的關係。

Holdridge生態區分類模式討論環境狀況對植生型態的影響,而環境狀況則以溫度和降水量的氣候因子為基礎,對氣候狀況進行分類,藉以區劃出以植物族群為主的植群型態特徵與組成。Holdridge模式與植群在不同氣候下的空間分布有關,模式適合用來檢驗:

  1. 不同尺度的植群分布與氣候的相互關係。
  2. 某一地區不同植群或森林對於氣候變遷的適應。

Holdridge1967 年時更將全球主要生態系的分布結合氣候變數,如生物溫度(Biotemperature)、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和降水的潛在蒸發散比例(Potential Evaportranspiration Ratio, PET Ratio)等,研究其相互關係,並發展成Holdridge的  ”生態區分類圖”,由一系列的六邊形在一個三角形座標系統上,由兩個氣候變數:生物溫度、年平均降水量來決定其生態區的分類。

  • 生物溫度是由單位溫度值,如平均日溫、週溫或月平均溫,加總成一年的溫度總和(通常若溫度總和值小於或等於0℃,則設為0℃)。

  • 假設蒸發散量(PET)與生物溫度成比例關係,而PET Ratio=PET÷年平均降水量 則年平均降水量構成等邊三角形的兩邊,蒸發散比例構成第三邊,經由這二個變數均等劃分三個邊,將整個三角座標系統區分成各個生態區。

  • 蒸發散比例在Holdridge分類圖中,受年降水量及生物溫度二主要變數影響,故在實際應用時,僅以年降水量與生物溫度原則考慮,製作生態分類圖。


Holdridge模式也考慮極端氣候狀況的影響,沿著暖溫帶及副熱帶(年均生物溫度約在12到24℃)的臨界溫度線,將六角形的分類區劃開。完整的Holdridge生態區分類圖,共分成37個生態區。若要做區域性的分析,須對植群做更進一步的分類,瞭解各生態區之樹種組成、林分結構的空間分布,進而與各樹種、林型及生長模式相關連,則可將Holdridge模式應用到區域性的尺度上。

Holdridge模式在與假設的氣候情境結合方面,由"全球大氣環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模擬預測的氣候形態改變,很容易與 Holdridge模式相結合,每月的溫度與降水量可由GCM加以預測,參考目前年降水量和生物溫度的資料,再以實際的狀況加以比較修正。在每個網格使用新的生物溫度與年降水量值,Holdridge模式即可基於氣候變遷的形態,預測產生一新的植群被覆圖,這幅新的推測圖和現今的生態區分類圖相比較,將可檢視出在氣候變遷時植被分布所潛在的可能性改變。

Holdridge生態區分類法,台灣地區可分為九個生態區:

 

各區面積比例為:

生態區 面積(KM2) 百分比(%)
亞高山(北方地帶)雨林 1 0.003
山地(北方地帶)潮濕森林 47 0.131
淺山(暖溫帶)地區濕潤雨林 280 0.778
山坡地區(副熱帶)濕潤雨林 9940 27.619
山地(冷溫帶)雨林
2871 7.977
淺山(暖溫帶)地區潮濕森林 7537 20.942
山坡地區(副熱帶)潮濕森林
14016 38.944
淺山(暖溫帶)地區雨林
399 1.109
山坡地區(副熱帶)雨林
752 2.089
模式分類域外
147   0.408
總面積
35990 100.000


本網頁最後維護日期1999/07/03


資料來源:林業對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規劃及衝擊評估(計畫編號EPA-87-FA44-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