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損害度與適應-海平面與海岸變化海岸地形變化情形 -桃園縣海岸

 

海平面與海岸變化-桃園縣海岸


 

  • 桃園縣海岸南北長約40公里左右,其海岸大部份為砂質海灘,砂灘寬度分佈約在50-200公尺左右。海岸過去存有砂丘可屏障海岸內陸之安全,砂丘上亦植有茂盛之防風林,有防風及定砂之效果,故砂灘侵蝕並不嚴重。不過近幾年來原有高碩砂丘逐年蝕退,高度亦降低,高潮時已有侵蝕之危機,從防風林逐漸枯萎即可佐證。為確保原有寬廣之砂丘不易流失,許多單位採用竹籬定砂防止砂灘流失;治本之方法仍須了解海砂灘侵蝕原因,並施予適宜之保護工法方能確保砂灘之安定。尤其桃縣海岸全線並無海岸古蹟遺址或自然環境保護區之劃定,亦無觀光局核定之觀光景點保護地點;目前全縣已核定或規劃中之大型開發案甚多,如全部開發完成,全縣自然之海灘有近2/3將成工商專用地區,對沿岸生態及廣大砂灘或淺海外灘之砂洲將造成嚴重威脅,應密切監測可能造成之影響。

  • 桃園海岸在1926-1958年間地形之變化起伏較大,其它年代雖有變化但趨勢已減緩。

    1. 竹圍至老街溪口間之地形變化不大,1926-1983年間尚呈堆積狀,年平均堆積量約為0.56m/year,但在1983- 1994年間已有逐漸侵蝕之現像。老街溪口南側約7公里處在1926- 1958年間約有180公尺之後退量,1958年後已有逐漸回淤之情形,至1983年後又有侵蝕情形。

    2. 老街溪口至觀音海水浴場間在1926-1958有較明顯之堆積產生,1958年開始已發生侵蝕。觀音海水浴場至永安漁港間在1926-1977也有堆積現像,且以1958-1977時之淤積量最為明顯。1977年後地形漸趨穩定但有輕微之侵蝕情形。

  • 雖就整體而言,桃園海岸可稱屬安定海岸,但目前幾乎全縣三分之二左右之海岸皆已規劃為工商發展之開發地區,日後勢必對海岸產生衝擊,故因應之緩衝方案及保護方法應亟需考慮、規劃。


本網頁最後維護日期 199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