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損害度與適應-海平面與海岸變化海岸地形變化情形 -台東海岸

 

海平面與海岸變化-台東海岸

 

  • 台東縣海岸自長濱鄉之觀音鼻與花蓮之豐濱為界,南至達仁鄉全長約在170公里左右。台東海岸由於承襲東部海岸受菲律賓板塊及歐亞板塊推擠作用,有隆升起伏海岸狀碩景觀之特徵,如海蝕台、海蝕洞、壼穴等;又因境內有大武溪、太麻里溪、知本溪、卑南溪及馬武溪等溪流之注入,而有豐沛之河川輸砂供應海岸,故全縣海岸地質景觀多變,擁有多處政府列案保護之海岸古蹟或觀光景點,其中海岸古蹟保護區亦有八仙洞、石雨傘、三仙台。小野柳等等,計約有7處。另外尚有多處自然環境保護區之設立,顯見台東海岸具有得天獨厚之自然海岸資源值得我們加以重視及保護,以使後代子孫亦能分享此一天然資源。

  • 由於台東海岸地質構造差異甚大,有坡度陡峭之岩壁海岸,亦有礫石、塊石堆砌之海階狀海岸及卵石、砂石混成或砂質之砂灘海岸,先天禦蝕之能力差異頗大;而東部地區又是颱風來襲頻繁之區域,於夏季時常因颱風入侵或過境受猛風暴浪之吹襲,而發生不等程度之侵蝕災情。

    1. 部份地段海岸如小野柳至富崗山段、卑南溪南側至新香蘭及三仙台北段等地,因多屬堅硬岩盤之海岸,崖趾外側並有礫石、岩塊堆聚可消滅部份波能,故海崖侵蝕崩落之速度較慢,但仍有潛在侵蝕之威脅。

    2. 其他地區如金崙至大間武、新港至都蘭等處,則每於颱風暴浪侵襲後即發生岩壁崩落、公路駁坎毀壤、路基塌陷等災情,此即為海岸侵蝕之一明證。

    3. 其他如東河至興昌、都蘭彎附近旁等處亦已有明顯之砂灘流失現象,如不思謀搶救,台東海岸之天然資源將有消失之危機。

  • 分析結果:

    1. 台東海岸之信義南側至卑南溪南側間由1928-1960年間,海岸線由明顯之侵蝕現象,平均海岸線最大後退量扣除河口或構造物變遷地形部份外,最大約達22公尺,於此期間內每年之單位長度海岸線之後退量約為7.3公尺/公里-年,明顯侵蝕地方在馬武溪南北側隆昌至都蘭間。

    2. 1960-1977年間海岸線即已有明顯之回淤現象,其中以馬武溪北至信義金樽至興昌及卑南溪南北側附近有明顯之淤積現象。此時間內之平均淤積長度約為13.2公尺/公里-年。由於此一時期內之資料變動差異甚大,可能係該段期間自然營力明顯變化所造成,亦可能係昭和二年及民國49年之地圖資料之海岸線定義未明所致,詳細原因於研究期間內無法取得足於佐證之校核資料,將待進一步之查證。

    3. 1977-1987年近十年間海岸線變動並不明顯。金樽附近及隆昌、興昌附近、都蘭、衫源南側有小幅侵蝕。此十年內海岸線侵蝕量稍大於淤積量,最大侵蝕發生於金樽港南側,侵蝕量約在20公尺左右。此時期內之海岸線變化量為-2.40公尺/公尺-年,即單位寬度之海岸線年約2.40公尺之後退量。

    4. 1987-1992年內亦有持續侵蝕之現象,不過侵蝕趨勢稍有減緩,除馬武溪北側及都蘭灣附近稍有回淤外,其他大都呈小幅侵蝕,不過侵蝕幅度不大,除興昌至都蘭間有較大之侵蝕量外,約在40公尺左右;此期間海岸之平均變化量約為每年以單位寬度內約有1.5公尺之速率往後退。

    5. 1992-1997年間之海岸線又有明顯之侵蝕發生,且此一侵蝕現象有逐漸擴大之現象。由圖中可發現雖然海岸侵、淤互現,但侵蝕幅度遠大於堆積幅度。經分析由1977至1997之近二十年間,平均約有35~50餘公尺之後退量,最大後退量約120公尺左右。近年來金樽至衫源間平均約以每年6~10.5公尺/公里之速率在侵蝕中。

  • 由上述分析結果得知,台東海岸已有明顯之侵蝕發生,不但造成公路破壞交通中斷之災害之外;由於台東海岸存有豐富之海岸古跡、自然保育區及觀光景點,如不儘速防止侵蝕發生,此類資源將有流失之危機,值得我們重視。


本網頁最後維護日期 199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