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損害度與適應-海平面與海岸變化/海平面歷年變化情形
-海平面歷年變化情形
海面平均水位上昇之原因:
- 海洋熱膨漲
海水溫度上昇使海洋表層之混合(約水深200 m範圍)稱之海水體積膨漲,海洋熱膨漲引起之海面上昇率據估計每100年約4.0
cm。
- 山岳冰河
山岳冰河及小冰之冰積量雖佔全球冰量百分比之小部份,但因比格林蘭及南極冰床氣溫上昇反應快,一般認為對10-100年尺度之海面上升所佔分量極重要。據估計氣溫每上昇一度,則山岳冰河溶解對海面上昇之貢獻為0.58
mm/yr,即每100年上昇約為4.0 cm。
- 格林蘭冰床
格林蘭(Green
Land)冰床因氣溫上升溶解,於夏季對海面上升之貢獻,依據IPCC(1990a)報告約在0.3±0.2
mm/yr 1℃,即每100年約上昇2.5 cm。
- 南極冰床
據IPCC(1990a)報告,南極冰床沒因地球溫暖化而減少,但地球溫暖化卻使大氣濕度增加,因而使降雪量及積雪速度增加,此種影響至少對今後50年之海面下降會有影響。
- 另外尚有如洋流、月球之運轉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海平面之變動。
由以上原因,專家依各種模式估計之結果,大約每100年海面會上昇10.5
cm。日本海洋學會(1991)之估計為10.5±11.0 cm,The Marine Board(1987)報告於2075年預測上昇量為70±25
cm。
Gornitz Lebedeff(1987)由全球130潮位站之潮位資料分析結果,在過去100年海面上昇速度約為1.2
mm/yr。 又依IPCC(1990a)報告,則過去100年海面上昇10-20 cm,即平均上昇速度為1.0-2.0
mm/yr。
IPCC指出全球海平面至2100年,將上升50公分,低、中、高預測值分別為15、50、95公分。海平面上升幅度也因洋流循環而有區域性差異,惟台灣地區上升幅度約與世界平均值相同。
若干研究報告預測,高緯度之溫暖化較低緯度大。由於冰雪覆蓋地區之後退、高緯度處於太陽光之反射減少,大氣及海洋熱能之大循環機構因而修正,噴射氣流及海流變動會產生異常潮位,此一偏差量目前尚難精確估計。Gregory(1993)依英國氣象局海洋大氣結合大循環模式,假設CO2濃度每年增加1%,預測指出海面上昇具有地區性差異,包括台灣之東南亞地帶在75年內上昇量在50
cm範圍內。
潮位資料狀況
台灣地區目前之水位記錄,除了基隆、台中、高雄三主要港口有較長之潮位記錄外,其餘測站資料多未超過30年,其中大多數在20年以下。故探討海水面變遷情形之分析實難與歐美相比擬。台灣地區潮汐觀測站分佈圖。
台灣歷年海平面變化分析結果
台灣目前有近20幾個潮位觀測站,但因設置年代不久或故障、停測等問題,許多測站之潮位記錄年限較短,並不適用作海平面變化分析之探討。另有幾站則因潮位資料差異較大,且無法考據其基準之校正等問題,故暫時未予分析。目前分析之測站名稱及引用之數據記錄時間如表,分析結果如下:
站名 |
記錄時間 |
站名 |
記錄時間 |
基隆 |
1947.01~1997.12 |
安平 |
1984.07~1997.1 |
竹圍 |
1985.03~1997.12 |
澎湖 |
1985.05~1996.12 |
新竹 |
1981.06~1997.12 |
高雄 |
1969.01~1997.12 |
台中 |
1971.03~1997.10 |
蟳廣嘴 |
1976.08~1997.12 |
芳苑 |
1985.01~1997.12 |
富岡 |
1976.10~1997.12 |
塭港 |
1963.02~1997.12 |
蘇澳 |
1981.01~1997.12 |
東石 |
1992.05~1997.12 |
花蓮 |
1984.01~1997.12 |
將軍 |
1981.01~1997.12 |
梗枋 |
1985.02~1997.12 |
- 由PSMSL所取後得日據時代基隆港、高雄港資料分析之歷年冬、夏季及全年海水面之變化圖。由圖中可知近90年前開始,兩地之海平面有上升之趨勢,基隆港之上升速率較不明顯,變化量約為0.31
cm/yr,高雄港之上升速率則約為20.232 cm/yr。
- 由中央氣象局提供潮汐資料分析:
- 基隆、竹圍、塭港、將軍、安平、高雄、梗枋無論冬夏季或全年平均,其海水面有上升之趨勢。
- 台中、蟳廣嘴、富岡、蘇澳海平面有下降趨勢。
- 基隆港之變動量最小,安平、梗枋上升之變化速率較大。
- 海平面下降則以蘇澳最為明顯,但確實結果將再作進一步之分析探討。
本網頁最後維護日期
1999/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