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九二一震災及賀伯風災後環境變遷遙測分析研究計畫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研究中心

  • 結論
      本研究應用遙探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進行賀伯颱風後及921震災後玉山國家公園土地覆蓋變遷、裸露地特性分析及環境敏感度分析,得到以下的結論:
  1. 本研究應用遙感探測技術調查玉山國家公園1996年及1999年之土地覆蓋,其各分類精準度皆在80%以上,其中林地分類精準度亦分別為達93.53%及93.94%,得知遙感探測技術應用於大面積之土地使用地調查,實為一相當可行的方式,且有利於高山地區之土地、森林資源調查與監測。
  1. 根據土地覆蓋調查結果顯示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之土地覆蓋大分類(分成林地、草地、裸露地、及水體等四類)而言,在1993-1996年間有83.5%未改變,1996-1999亦有78.16%,且1999年之林地面積仍佔75.73%,可見以保育為目的之玉山國家公園的確發揮其功能,亦顯示國家公園設立之重要性。
  1. 根據玉山國家公園之自然環境特性分析結果顯示,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以六級坡(坡度在55%以上)居多,足見其為一地勢極為險峻之地區;而且地質脆弱,以千枚岩、板岩為主。
  1. 根據裸露地變遷分析結果顯示,裸露地的分佈與道路、步道的相關性相當高,相關單位應盡早進行防治措施;而其他地區裸露地亦有增加的跡象,且大多沿步道兩側及河川上游源頭與河岸兩側分佈,顯示人為破壞與河川沖蝕相當嚴重。值得一提的是經過921震災後,在玉山北峰至主峰有明顯的崩坍情形,顯示坡度大於55%的山峰部份極義受到天然災害影響,加上該區亦有步道通過,相關單位或可對域加強各項安全防護措施。
  1. 本研究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之套疊分析功能,發現森林火災、步道及河流為造成玉山國家公園裸露地發生原因之一,另外玉山國家公園本身之自然條件(坡度、地質)亦是裸露地發生主要原因之一,影響程度極高,尤其以坡度之影響最為顯著。
  1. 本研究針對賀伯颱風之後及921震災後的玉山地區進行變遷分析,以當時裸露地之分佈概況分析,顯示在颱風災害對園區之影響較多表現在河川附近的裸露地增加,而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則多在坡度較高得山峰附近。
  1. 本研究根據坡度、坡向、地質及土壤覆蓋資料,劃設地質災害敏感地區,其結果顯示現有崩塌地、河川兩側(河川沖蝕造成)及步道兩側(人為破壞及地勢過於陡峭)等處,則應為首要防治之地區,應儘早施行防治措施,避免災害產生。
  • 後續研究
  1. 本研究由於取得影像限制,以1993年賀伯風災後之影像來說,為選取無雲時期之即時災後影像,造成影像拍攝時園區可能有大量的積水、土壤及樹冠潮濕之情形可能造成部份誤判。1999年之影像亦也部份遭雲層遮蓋之情形,造成分析變遷及分佈時之缺憾,如能有時間、通視度更佳之影像進行分析,將可再提高影像分類之精準度。
  1. 應用遙感探測的方式進行土地變遷分析,為一較省時、省力之方式,然以目前SPOT衛星之解析度(20公尺×20公尺)對於更精細之小範圍崩坍之監測效能則較有限制,目前更高解析度之衛星儀器(IKONOS)即將正式運作,待正式引進便可提高影像分類之精度,對於自然環境之監測將可發揮更大的功效。
  1. 本研究以1993年及1996年兩次災害後之影像進行分類及分析,以監測園區六年來之變遷及災害後之變化,然影像區間長達三年,期間影響變數相當繁多,無法有效針對災害實際影響園區之變化及影響因素加以深入分析,如能將影像區間縮小至半年,必能進一步了解災害影響之情形與因子。
  1. 目前高山地區缺乏氣候、土壤資料,地質資料不夠詳細,加上唯一相片基本圖已年代久遠,相信如果獲取該區域其他資料,日後針對其他環境監測領域進行相關研究,必能使管理單位完整掌握環境資料,以利相關政策之擬定,使得國家公園自然保育之功效更彰。建議以衛星遙測分類、航空攝影、模型飛機攝影..等先進技術,定期編列預算,進行整體或區域環境監測及研究。
  1. 本研究針對災害造成之環境敏感區已進行大範圍的判定,後續可針對這些敏感區進行細部之監測研究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