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署典藏地圖數位化影像製作專案計劃】


大類:

中類: 每頁筆數:

[第二行查詢字串可不填]

全部圖資共計 15645 幅, 已取得原件 15096 幅, 已掃瞄 15090 幅, 因故未能掃瞄 0 幅, 待處理555(6)幅

飛遠專案 內政部 中研院近史所

序言

  臺灣地理環境特殊,各處河流均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盤旋山谷,源短湍急,沖蝕旺盛,奔流於海。臺灣的降雨季節與分配地域亦極不均勻,因此每當豪雨時的土石流容易釀造巨禍,然缺雨時卻又河床見底,造成水資源利用的困難。前人從草萊未闢,到適應環境的築陂、潭,乃至成本較高的築圳,都是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以促進開發。日治時期,當局展開大規模的資源調查,特別針對水資源部分,包括各地雨量紀錄、水利調查、各河川治水防洪、埤圳登記管理、港灣設施、灌溉排水、土地利用等均有一定成績。臺灣總督府下的土木局(土木課),是主要的河川管理機構,除了利用臺灣堡圖、地形圖規劃、調查各地河川水利設施外,還特派人員到全島大小二十七條河川流域重新測繪,於是留下多幅難得一見大比例尺的手繪地形圖,以及各河川整治規劃設計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河川、水利調查的圖測者,不少人在戰後仍在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服務,並一度使用相關圖資、調查報告,可惜未幾這批圖資由於過於老舊而置放廢棄倉庫無人聞問。近年來文化資產維護逐漸受到重視,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特別重新安置這批珍貴圖資,特選部份圖資做數位典藏,將原圖存放於臺中縣霧峰鄉烏溪堤岸旁的水工試驗場的庫房內。後經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陳秋坤研究員得知這批寶貴圖資下落,提出與該所合作數位典藏保存的構想,並得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劉翠溶的大力支持,隨即會同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等相關研究人員親自前往觀看圖資,咸認為確係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水利規劃與自然環境之寶貴資料,且多為製圖原版,極為珍貴。

  經過陸續的協議,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書,並與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合作,期以數位掃描的方式來保存該資料,同時建立相關查詢管理系統,一方面達成數為典藏之目的,另方面也逐步開放於學術研究。本項計畫開始於2002年7月,分階段進行以下工作:(1)圖資清查:由臺史所派員幫水利署河工試驗所整理舊地圖,建立地圖目錄清冊,雙方各擁有一份,並可作後續之建檔管理。(2)圖資交換:根據水利署已整理數化之地圖,雙方互相提供缺圖部分,以維持圖資之完整。(3)地圖維護:為搶救、保存舊地圖起見,由臺史所提供設備、人力,協助將舊地圖加以複製數位化。現階段先以大甲溪、大安溪、下淡水溪各流域地圖作數位化整理試作。預計2004年年底將完成所有資料建檔工作。

作業流程

                                       中央研究院  謹識
                                       民國92年3月